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因安装便捷、适应多种水体环境等特点,被广泛用于河道、湖泊等水体的监测。但其测量准确度和运行稳定性易受安装环境、操作方式及维护质量影响。想要让监测站持续输出可靠数据,需从安装、运行到维护进行全流程把控。 一、科学安装 立杆式监测站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水样的代表性。应选择水流相对平缓、无明显漩涡的区域,避开岸边淤泥堆积处——若采样点离岸边太近,涨水时易混入泥沙,导致浊度等指标测量值偏高。立杆插入水体的深度需合理,一般让采样口位于水面下30-50厘米,既避免水面漂浮物直接进入,又能避开水底沉积的杂质。 安装时要保证立杆稳固。用水平仪检查立杆是否垂直于水面,若倾斜角度超过5°,可能导致采样管受力不均,长期使用易出现管路松动。采样管的布置需贴合立杆走向,避免过度弯曲或悬空,可通过管卡将采样管固定在立杆上,防止水流冲击导致管路晃动,影响水样采集的稳定性。 此外,需远离干扰源。安装点应避开泵站、排污口等局部水质突变区域,与岸边的大型用电设备保持5米以上距离,减少电磁干扰对监测数据传输的影响。 二、规范运行 运行中的参数设置需贴合实际监测需求。采样频率不宜过高或过低,在水质相对稳定的区域,可设置为每2小时采样1次;若处于雨季或水质易波动时段,可调整为每1小时1次,但需避免10分钟内连续采样——频繁采样可能导致采样管内水流不稳定,影响溶解氧等指标的测量准确度。 实时监控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。每天查看监测数据曲线时,重点关注“连续性”:正常情况下,多数水质指标的变化呈平缓曲线,若出现突兀的尖峰或断崖式下降,先检查采样是否正常。比如采样口是否被水草堵住,导致实际采样量不足;或采样管内进入气泡,影响光学传感器的测量。 手动操作时需避免干扰设备。比如在查看设备运行状态时,不要触碰采样管或传感器线缆,防止线缆接触不良导致数据传输中断;添加试剂时,需先关闭分析仪的“测量”模式,待试剂添加完成、管路内气泡排尽后,再重新启动测量,避免试剂混合不充分影响分析结果。 三、精细化维护 2、针对性清洁传感器 不同传感器的清洁方式需区别对待。pH、溶解氧等电极类传感器,每周用软布蘸纯净水擦拭电极表面,去除附着的生物膜——若生物膜覆盖电极,会导致测量响应变慢。清洁后可将电极浸泡在对应保养液中10分钟(如pH电极用饱和氯化钾溶液),恢复电极活性。 光学类传感器(如浊度、叶绿素传感器)的光学窗口需重点保护。每3-5天用镜头纸蘸纯净水轻轻擦拭,若窗口有顽固污渍,可先蘸少量专用清洁液(无腐蚀性)软化,再擦拭干净。清洁时避免用手指触碰光学面,防止留下指纹影响光线透射。 2、定期排查管路与设备 每周检查采样管路是否通畅。打开采样管末端的排污阀,观察出水是否顺畅,若水流变细或断断续续,可能是管路内有藻类滋生,可用低压清水反向冲洗管路(从分析仪端向采样口方向),清除管路内的堵塞物。 每月对机械部件进行保养。采样泵的转动轴添加1-2滴专用润滑油(按设备说明书选择型号),减少运转摩擦产生的噪音;检查阀门开关的灵活性,若发现卡顿,可滴入少量防锈剂,反复开关几次直至顺畅——阀门故障可能导致水样无法正常进入反应池,直接影响监测的连续性。 3、重视校准与比对 每月进行一次校准是保证准确度的核心。用标准溶液校准前,先将传感器在纯水中浸泡30分钟,让其适应温度环境。校准时严格按“零点校准—量程校准”的顺序操作,比如校准氨氮指标时,先通入零点溶液(纯净水),待数值稳定后记录;再通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,确保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(一般不超过±5%)。 每季度进行一次实验室比对。采集监测站采样口的水样,送实验室进行手工分析,将实验室结果与监测站数据对比。若某一指标多次出现偏差,需重点检查对应传感器是否老化,或试剂是否变质,及时更换有问题的部件或试剂。 四、环境适配 在冬季结冰地区,需做好防冻措施。可在立杆外部包裹保温棉,采样管选用耐寒材质,避免低温导致管路破裂;当水面出现薄冰时,可在采样口附近安装小型加热装置(温度设置在5-10℃),防止采样口被冰封。 夏季高温时,需避免设备暴晒。在立杆顶部安装遮阳棚,防止阳光直射导致分析仪内部温度过高;试剂需存放在阴凉处,高温易导致试剂失效,需缩短试剂更换周期(比常温环境提前3-5天)。 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后,需及时检查设备。雨后重点查看采样口是否有泥沙沉积,立杆是否因水流冲击出现倾斜,若发现采样管内进入泥沙,需彻底冲洗管路后再启动监测,并重新校准浊度等受泥沙影响较大的指标。 五、结语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的准确度和稳定性,是安装合理性、运行规范性与维护精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通过选择合适的安装点、规范操作流程并做好针对性维护,既能减少数据偏差,又能降低设备故障概率,让监测站真正成为水质监测的“可靠哨兵”。后续可根据实际监测效果,不断优化操作细节,让监测数据更贴合水体真实状况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