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是保障地下水体及管网输水质量的重要设施,能实时捕捉管网内水质的细微变化,为供水安全、污染排查等提供数据支持。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,是充分发挥系统效能的关键。 一、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在启动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前,需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,为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。 首先,要检查系统的安装状态。确认监测传感器已正确嵌入管网的监测点位,如管道的关键节点、分支处等,确保传感器与水体能够充分接触,且安装位置牢固,避免因管道水流冲击导致传感器移位或损坏。同时,检查采样管路是否连接紧密,有无漏水、堵塞等情况,保证水样能顺利进入分析模块。 其次,需对设备进行通电前的检查。查看供电系统的连接是否正确,包括主电源、备用电源(如蓄电池)的接线是否牢固,有无短路风险。对于配备太阳能辅助供电的系统,要检查太阳能板的朝向是否合理,能否有效吸收光能。此外,检查数据传输线路(如网线、信号线)的连接情况,确保与远程监控终端的通讯链路通畅。 最后,准备好系统运行所需的辅助材料。如部分分析模块需要的试剂,要检查试剂的有效期和余量,及时更换过期或不足的试剂;对于需要校准的传感器,提前准备好对应的标准溶液,以便在系统启动前完成校准,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。 二、系统的启动与参数设置 完成准备工作后,即可按照步骤启动系统并进行必要的参数设置。 系统启动通常分为手动启动和自动启动两种方式。手动启动时,通过系统的控制面板或远程终端发出启动指令,依次开启采样泵、分析模块、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等。自动启动则是在系统预设的启动时间或满足特定条件(如管网水压稳定后)时,由控制系统自动触发启动程序。启动过程中,需密切关注各模块的运行指示灯,确认无异常报警信号,若有故障提示,需及时排查解决。 参数设置是系统精准监测的核心环节。在监控终端的操作界面上,可根据监测需求设置各项参数。例如,设定监测频率,根据管网水质的稳定性,选择实时监测、每小时一次或每日数次等不同频率;设置水质指标的预警阈值,如 pH 值的正常范围、溶解氧的最低限值等,当监测值超出阈值时,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。此外,还可设置数据存储的间隔时间、传输周期等,确保关键数据不丢失且能及时上传。 三、系统的日常操作与监控 系统启动并稳定运行后,日常操作与监控主要围绕数据查看、状态调整等展开。 在数据查看方面,操作人员可通过本地控制屏或远程监控平台实时获取监测数据。本地控制屏能直观显示当前管网内的各项水质指标数值、曲线变化趋势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(如采样泵工作状态、试剂余量等)。远程监控平台则可实现对多个监测点位数据的集中管理,通过图表、报表等形式呈现数据,方便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管网水质的整体状况。 当发现数据异常时,可通过系统的远程控制功能进行干预。例如,当某一监测点的浊度突然升高时,可远程指令该点位的采样泵加大采样频率,获取更多数据以判断异常原因;若怀疑传感器存在偏差,可启动远程校准程序,通过标准溶液比对对传感器进行微调。 此外,要定期查看系统的运行日志。日志中记录了系统的启动时间、故障发生时间及原因、参数调整记录等信息,通过分析日志,能及时发现系统运行中的潜在问题,为设备维护提供依据。 四、系统的停机与维护配合 在需要对系统进行维护、检修或管网改造时,需按规范流程停机,避免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。 系统停机同样分为手动停机和紧急停机。手动停机时,通过控制终端发出停机指令,系统会按照预设程序依次关闭各模块,先停止采样泵,再关闭分析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,最后切断电源。紧急停机则是在发生严重故障(如管路破裂、试剂泄漏)时,按下紧急停止按钮,立即切断系统电源,防止事故扩大。停机后,需记录停机时间和原因,并对系统状态进行标记。 系统的使用还需与日常维护工作相配合。在系统运行期间,要按照维护周期,定期更换传感器的滤膜、清理采样管路的杂质、补充试剂等,这些操作需在系统停机状态下进行。同时,利用系统的自检功能,定期对传感器的灵敏度、分析模块的准确性进行校验,确保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。 五、结语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使用是一个系统性过程,从前期准备到启动运行,再到日常监控与停机维护,每个环节都需严谨操作。只有规范使用,才能让系统持续、精准地监测地下管网水质,为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