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是一项涉及多环节的系统性工程,安装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后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数据可靠性。需从现场调研、方案设计、设备核查等多维度开展准备工作,为安装施工奠定坚实基础。 现场勘查与资料收集是准备工作的首要环节。需全面收集地下管网的竣工图纸、管径规格、材质类型及敷设深度等基础数据,明确管网走向、节点分布及附属设施(如阀门井、检查井)的位置。同时,进行实地勘查,核实图纸与现场的一致性,记录管网周边地质条件、地下水位及周边构筑物分布情况,避免安装位置与地下管线(如电缆、燃气管道)发生冲突。对于老旧管网,需重点检查管道腐蚀程度、渗漏点及淤积情况,评估监测点设置的可行性,确保传感器安装位置能真实反映管网水质状况。 监测点优化选址需结合管网特性与监测目标。根据管网水力模型与水质风险评估结果,优先在管网关键节点(如主干管交汇点、水厂出水口、用户端前)设置监测点,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与覆盖性。每个监测点需满足一定条件:具备足够的安装空间,便于设备部署与后期维护;水流状态稳定,避免湍流或死水区域影响监测精度;周边无强电磁干扰源,减少对监测信号的干扰。选定位置后,需标记坐标并评估施工可行性,制定针对性的开挖或非开挖施工方案。 设备选型与适配性核查需严格把关。根据监测参数(如余氯、浊度、pH 值等)及管网环境特性,选择适配的传感器与数据传输设备。传感器需具备耐腐蚀性,适应管网内可能存在的水质波动;数据传输模块需满足地下环境的信号穿透要求,确保数据稳定上传。同时,核查设备的防护等级,确保其能耐受地下潮湿、高压等环境条件。对选定的设备进行通电测试,校验传感器精度与通信模块的兼容性,避免因设备型号不匹配导致安装后无法正常运行。 施工方案设计与安全预案制定不可或缺。根据现场勘查结果,制定详细的安装施工方案,明确施工流程、工期安排及人员分工。若采用开挖方式,需规划开挖范围、支护措施及土方堆放区域,避免影响周边交通与居民生活;若采用非开挖技术(如管道机器人辅助安装),需确认设备操作空间与管道入口条件。同时,制定安全预案,针对可能出现的管网漏水、设备损坏、人员触电等风险,明确应急处置流程与责任人,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与应急物资。 配套设施与资源准备需提前到位。根据监测点数量与设备功耗,规划供电方案,选择市电、太阳能或蓄电池供电方式,并确保供电稳定性。准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通讯卡或物联网网关,提前与运营商协调信号覆盖问题。此外,配备安装所需的工具(如管道切割设备、密封件、固定支架)及耗材,检查工具的完好性与安全性。对参与安装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,使其熟悉设备安装流程、安全规范及应急处理措施,确保施工过程规范有序。 前期协调与审批手续办理需同步推进。与管网管理单位、市政部门等相关方沟通,办理施工许可、占道许可等手续,明确施工期间的权责划分。若监测点位于居民区或商业区,需提前发布施工公告,争取周边群众的理解与配合。协调设备供应商、施工单位的进场时间,确保各方衔接顺畅,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工期延误。 通过系统全面的前期准备,可有效规避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安装过程中的潜在风险,保障施工质量与进度,为后续系统的稳定运行与精准监测奠定坚实基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