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管网是城市供水与排水的“生命线”,其水质直接关系到居民用水安全、工业生产质量及生态环境健康。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埋设于管网内的传感器与采样设备,实时捕捉水质变化,及时预警污染、泄漏等问题。系统监测指标的选择围绕“安全、稳定、实用”原则,覆盖物理、化学、微生物等多维度,确保全面反映管网水质状况。本文从不同类别梳理系统可监测的核心指标,解析各指标的监测意义与作用。 一、基础物理指标 基础物理指标是评估管网水质的“入门指标”,能快速反映水体的直观状态与传输过程中的物理变化,为后续化学、微生物指标分析提供基础参考,是监测系统必选的核心内容。 1、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水体的物理特性与化学反应速率,是地下管网监测的基础指标之一。监测水温可掌握管网内水体的温度分布——若局部水温骤升,可能是周边工业热废水渗入管网,或管道保温层破损导致外界热量传入;水温过低则可能导致管道内水体结冰,引发管道破裂。同时,水温还会影响后续化学指标(如余氯稳定性)与微生物活性,为其他指标的异常分析提供环境背景。 2、浊度 浊度反映水体中悬浮物(如泥沙、管道锈蚀颗粒、微生物聚集物)的含量,是衡量管网水质清洁度的关键指标。正常供水时,浊度应维持在较低水平;若浊度突然升高,可能是管道破裂导致外部泥沙渗入,或管道内壁锈蚀、生物膜脱落,污染水体。高浊度不仅影响饮用水外观,还可能吸附有害物质(如重金属、有机物),增加水质安全风险,因此浊度是管网水质安全的“直观预警信号”。 3、电导率 电导率反映水体中离子含量(如钙、镁、氯、钠等离子),间接体现水体的纯度与污染情况。地下管网中,若电导率突然升高,可能是工业废水(含高浓度离子)或地下水渗入管网,稀释或污染原有水体;若用于工业循环水管道监测,电导率过高还可能导致管道结垢,影响输水效率。通过监测电导率,可快速判断管网是否存在外源污染或水体稀释问题。 4、压力 虽不属于传统“水质指标”,但管网压力与水质密切相关,是地下管网监测的重要补充。压力过低可能导致管道内出现负压,外界空气或污染物(如土壤中的杂质、微生物)易被吸入管网;压力过高则可能加速管道老化、破裂,增加泄漏风险。监测管网压力变化,可及时调整泵站供水压力,维持管道稳定运行,间接保障水质不受压力异常影响。 二、关键化学指标 关键化学指标聚焦水体中的化学物质含量,能精准识别管网内的化学污染与水质衰减问题,是保障饮用水安全、工业用水合规的核心监测内容,需根据管网用途(供水/排水)灵活选择。 1、余氯(含游离余氯、总氯) 余氯是供水管网监测的“核心防护指标”,主要用于评估水体的消毒效果与持续抑菌能力。水厂出水会添加消毒剂(如氯气、次氯酸钠)产生余氯,抑制管网内微生物滋生;若监测到余氯浓度骤降或消失,可能是管道内微生物大量消耗余氯,或管网存在泄漏导致消毒剂流失,此时水体易滋生细菌,引发水质安全风险。通过实时监测余氯,可及时补充消毒剂,确保管网末端水质仍具备抑菌能力。 2、pH值 pH值反映水体的酸碱性,直接影响管道腐蚀性与污染物稳定性。地下管网中,若pH值过低(酸性增强),会加速金属管道的锈蚀,导致铁、铅等重金属溶出;pH值过高(碱性过强)则可能导致水体中钙、镁离子析出,形成水垢附着在管道内壁,影响输水效率。同时,pH值还会影响余氯的稳定性与微生物活性,例如酸性环境下余氯衰减更快,因此pH值是协调管网水质稳定性的“平衡指标”。 3、重金属(如铁、铅、锌、铜) 重金属监测主要针对供水管网与工业废水管网,是防控有毒有害物质的关键。供水管道中,铁、铜离子超标多源于管道内壁锈蚀(如铸铁管、铜管老化),会导致水体颜色变黄、产生金属异味;铅离子超标则可能来自老式铅管或管道接口的铅合金,对人体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危害极大。工业废水管网监测中,重金属(如镉、铬)超标则可能是企业偷排,需及时拦截处理,避免污染下游水体。 4、有机物指标(如COD、TOC、特定有机物) 有机物指标针对管网内的有机污染,分为综合指标与特定指标两类。综合指标(如COD、TOC)反映水体中有机物总量,若在供水管网中升高,可能是外界生活污水、工业有机废水渗入;在工业废水管网中,COD、TOC超标则说明企业废水处理不达标,需强化治理。特定有机物指标(如挥发性有机物、消毒副产物)则针对特定风险物质——例如供水管网中监测三氯甲烷(消毒副产物),可评估消毒过程的安全性,避免有害物质积累。 三、微生物与安全预警指标 微生物与安全预警指标聚焦水体中的生物污染风险,能直接反映管网水质是否适合饮用或排放,是保障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在饮用水管网与敏感区域排水管网中尤为重要。 1、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 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是饮用水管网微生物监测的核心指标,直接反映水体的生物污染程度。正常情况下,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应极低,大肠菌群(肠道致病菌的“指示菌”)应不得检出;若监测到两者超标,说明管网存在生物污染,可能是管道破裂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渗入,或余氯不足导致细菌滋生,此时水体饮用后可能引发腹泻、肠胃炎等疾病,需立即停止供水并排查污染源头。 2、生物膜相关指标(如ATP、叶绿素a) 针对长期运行的地下管网,生物膜(管道内壁附着的微生物群落与分泌物)是潜在的生物污染源,相关指标监测可提前预警生物风险。ATP(三磷酸腺苷)检测可快速反映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活性,若ATP值升高,说明生物膜活性增强,易脱落污染水体;叶绿素a监测则针对管道内可能滋生的藻类(如长期透光的管道或水箱),藻类过量繁殖会导致水体异味、浊度升高,还可能释放藻毒素,威胁水质安全。 四、特殊场景补充指标 除上述通用指标外,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还会根据管网用途(如工业、农业、应急)增加特殊场景补充指标,确保监测内容贴合实际需求。例如,工业循环水管道会增加硬度(防控结垢)、氯离子(防控管道腐蚀)监测;农业灌溉水管道会增加硝酸盐、磷酸盐监测(评估水体肥力与富营养化风险);应急污染排查时,会临时增加特定污染物指标(如有机物、重金属),快速定位污染类型与范围。 五、总结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监测指标围绕“基础物理-关键化学-微生物安全”构建核心体系,兼顾通用需求与特殊场景,既能反映水质基本状态,又能精准防控化学与生物污染。通过多维度指标的协同监测,系统可实现管网水质的全流程把控——从水体传输中的物理变化,到化学物质的潜在风险,再到微生物的安全隐患,全方位保障地下管网输水安全,为城市供水、工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提供可靠的水质数据支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