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作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核心基础设施,其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直接影响着水质风险研判与应急决策的科学性。然而在实际运维过程中,受技术参数、环境变量及人为操作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,监测数据极易产生系统性偏差,进而威胁供水安全防线的可靠性。 一、设备自身局限引发的误差 监测设备的固有特性可能带来误差。部分传感器在长期使用后,会出现漂移现象,即使进行了校准,也可能在特定环境下偏离真实值。比如,测量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传感器,在水体中存在特殊离子时,可能会产生交叉干扰,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。 设备的老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,设备的零部件会逐渐磨损,性能下降。例如,采样泵的老化会导致采样量不稳定,进而影响后续的水质分析结果,产生误差。 二、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误差 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能水平对监测结果影响较大。在进行系统启动时,若未按照规定的顺序操作,可能会导致设备初始化不当,影响监测的准确性。比如,先开启数据采集模块,再开启传感器,可能会使初始数据出现异常。 数据记录环节也容易产生误差。手动记录数据时,可能会出现笔误、漏记等情况;即使是自动记录,若未及时检查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,也可能导致错误数据的留存,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。 三、环境复杂多变造成的误差 地下管网的水质本身就处于动态变化中,这种变化可能会超出监测系统的响应范围,导致误差。例如,管网中水流的突然变化,可能会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分布不均匀,监测点采集到的水样不能代表整体水质,从而产生误差。 地下的湿度和腐蚀性气体也会对设备产生影响。高湿度环境可能会导致设备的电路受潮,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;腐蚀性气体则可能会腐蚀设备的外壳和内部零部件,降低设备的测量精度,产生误差。 四、样品处理不当引发的误差 在对采集到的水样进行预处理时,若处理方法不当,也会产生误差。比如,过滤水样时,使用的滤膜孔径不合适,会导致部分污染物被截留或过滤不完全,影响水样中污染物浓度的测量结果。 水样的保存也是一个关键环节。不同的水质参数需要不同的保存条件,若保存温度、保存时间不符合要求,水样的性质会发生变化。例如,测定水中微生物含量的水样,若未在规定的低温条件下保存,微生物会大量繁殖或死亡,导致测量结果失真。 五、结语 明确这些易产生误差的环节,对于提高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至关重要。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,应针对这些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,不断优化操作流程,减少误差的产生,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地下管网的水质状况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