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作为长期获取水体质量数据的重要设施,其选址合理性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代表性、站点运行的稳定性及运维效率。若选址不当,易导致监测数据失真、设备受损或运维成本激增,因此需严格遵循科学的选址要求,为监测工作奠定可靠基础。 首先,选址需与监测目标高度匹配,确保监测数据具备代表性。需根据监测目的(如流域水质评估、污染源监控等),选择能反映目标水体整体水质状况的区域,避开局部异常水域(如死水湾、排污口紧邻处),确保监测点覆盖的水域具有典型性。同时,需保证监测点水体流动性稳定,避免因水流过缓导致污染物淤积,或水流过快引发设备采样异常,确保采集的水样能真实反映目标水域的水质特征,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可靠依据。 其次,选址需保障环境安全性,避免极端环境对站点的破坏。需避开易发生洪涝、滑坡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区域,防止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损坏立杆结构、监测设备及传输线路。同时,需远离高腐蚀性环境(如化工园区周边、海水倒灌区域),避免腐蚀性物质侵蚀设备部件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;若选址区域存在水位大幅波动情况,需确保立杆高度与防护设计能适应水位变化,防止设备被淹没或裸露导致故障。 再者,选址需兼顾施工可行性与运维便利性,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。场地需具备足够的平整空间,满足立杆安装、设备部署及后续维护操作需求,避免选择地形复杂(如陡峭岩壁、茂密林地)的区域,减少施工难度与成本。同时,需靠近稳定的供电与通信线路,确保监测设备能持续获取电力,且监测数据可实时传输;周边交通需便捷,便于运维人员定期巡检、设备校准与故障维修,避免因交通不便导致运维不及时,影响监测连续性。 另外,需严格规避周边干扰因素,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性。需远离污染源直接排放口(如工业废水排污口、生活污水排放管),防止局部高浓度污染物影响监测数据的客观性;避开岸边人类活动密集区域(如码头、浴场),减少人为活动(如垃圾丢弃、船舶停靠)对监测设备的破坏及对水体的扰动。同时,需避免周边强电磁干扰源(如高压输电线路、大型变电站),防止电磁信号干扰监测设备的电子元件与数据传输,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与数据精准。 最后,选址需符合相关规划与环保要求,兼顾长期发展需求。需遵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、水资源保护规划等政策规定,避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、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。同时,需考虑站点的长期使用需求,选择短期内无拆迁、施工计划的区域,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;若需多站点联动监测,还需统筹考虑各站点的分布密度与覆盖范围,形成科学的监测网络,提升整体监测效率。通过全面落实上述选址要求,可确保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长期稳定运行,为水质管理与环境保护提供精准、可靠的数据支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