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(如出厂水管道、二次供水节点、管网末梢)部署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,实时监测pH、余氯、浊度等指标,是保障饮用水安全、排查管网污染的核心工具。受管网环境(封闭、潮湿、水流波动)与设备运行特性影响,数据易因采样偏差、设备故障、传输干扰出现失真,需从全流程把控关键环节,确保数据真实反映管网水质状况,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说明。 一、优化采样设计 采样是数据可靠的基础,需结合管网水流特性设计采样方案,避免因水样不具代表性导致数据偏差。 采样点位选择需覆盖关键节点:优先在管网分支处、水质易波动区域(如二次供水水箱出口、长时间未用水的末梢管道)、出厂水主干管设置采样点,确保监测数据能反映管网不同区域水质;避免在管网死角、阀门后死水区域采样,这些区域水流停滞,水质无法代表正常流通状态,易出现局部微生物滋生或余氯耗尽,导致数据虚高或偏低。 采样方式需适配管网环境:采用在线式采样时,需确保采样探头完全浸没在水流中,避免气泡附着(气泡会阻碍传感器与水体接触,导致余氯、溶解氧检测值偏差),可在采样口加装滤网(防止管道锈蚀杂质堵塞探头),同时设置水流扰动装置(如小型搅拌器),避免探头周边水体stagnant;手动辅助采样时,需先排放管道内滞留水(排放时长根据管道直径与流速确定),待水流稳定后再采集水样,确保水样与管网内流通水体一致。 
二、保障设备稳定 设备状态直接影响检测精度,需通过定期检查与环境适配,降低地下管网潮湿、腐蚀环境对设备的影响。 设备选型需适配管网特性:选用耐潮湿、抗腐蚀的传感器与采集设备,外壳采用防水等级高的材质,接线端子做好密封处理(防止地下潮气渗入导致短路),针对管网内可能存在的泥沙、铁锈,选择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传感器(如超声波清洗、高压水冲洗),避免杂质附着在探头表面(如浊度传感器镜头被污染会导致检测值偏高)。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:每周远程查看设备在线状态(如是否离线、有无故障代码),每月现场检查传感器安装是否牢固(防止管网震动导致探头移位)、线缆是否老化破损(地下环境易加速线缆腐蚀);每季度清洁传感器探头(用纯水冲洗,顽固污渍用软毛刷蘸中性清洁剂轻擦),检查采样管路是否通畅(避免管道内水垢堵塞导致水样无法流通),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正常检测状态。 三、强化数据传输安全 数据传输环节易受地下电磁干扰、网络波动影响,需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完整传输,防止信号丢失或篡改。 选择适配的传输方式:地下管网信号覆盖较弱区域,优先采用LoRa、NB-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,这类技术穿透能力强,能减少地下墙体、管道对信号的遮挡;靠近城市核心区、信号良好区域,可采用4G/5G传输,但需在数据采集终端加装信号增强器,避免因信号弱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延迟;重要监测点需采用“有线+无线”双备份传输,有线传输保障稳定,无线传输作为应急,防止单一传输方式故障导致数据丢失。 数据传输需加密与校验:采用专用通信协议(如环保行业标准传输协议),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(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),同时设置数据校验机制(如CRC校验),接收端对每一组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,若发现数据缺失或错误,自动向采集端发送重传指令;定期检查传输模块状态(如SIM卡流量是否充足、有线网络接口是否松动),确保数据传输链路始终通畅。 四、规范校准维护 设备长期运行易出现检测漂移,需通过定期校准与维护,确保检测精度符合要求。 制定合理校准周期:根据设备使用频率与管网水质波动情况确定校准间隔,余氯、pH等易漂移的传感器每1-2个月校准一次,浊度、电导率等相对稳定的传感器每3-6个月校准一次;若出现数据异常(如同一采样点余氯值骤降且无合理原因),需立即开展校准,排查是否因设备漂移导致偏差。 校准过程需规范操作:使用有效期内的标准溶液(如pH标准缓冲液、余氯标准溶液),校准前将标准溶液与管网水温平衡(温差过大会导致校准值偏差),按设备说明书完成零点校准与量程校准,校准后用质控样品(已知浓度的标准水样)验证,若质控样品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超出允许范围,需重新检查校准步骤或更换传感器。 五、建立异常数据处理机制 需通过数据逻辑分析与人工验证,识别异常数据并及时处理,避免错误数据影响决策。 设置数据异常判断规则:在数据管理平台预设合理的水质指标范围(如饮用水余氯通常在0.2-1.0mg/L,pH在6.5-8.5),当检测数据超出范围时,系统自动标记为异常并触发预警;同时设置数据波动阈值(如短时间内浊度值从1NTU骤升至10NTU),若波动幅度超出正常管网水质变化范围,需结合管网近期是否有维修、冲洗等操作,判断数据是否因外部因素(如管道维修导致泥沙进入)导致异常。 异常数据需人工验证:收到异常预警后,运维人员需在规定时间内到现场核查,用便携式检测设备(提前校准)采集同一水样,与在线监测数据对比,若便携式设备数据与在线数据偏差大,需排查在线设备是否故障(如传感器污染、校准失效);若便携式设备数据与在线数据一致,需进一步调查管网是否存在污染(如管道破裂导致外部污水渗入),确保异常数据要么得到修正,要么找到合理成因,不影响后续水质判断。 六、总结 保障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数据可靠性,需从“采样-设备-传输-校准-异常处理”全流程发力,通过优化采样设计确保水样代表性,强化设备维护减少硬件故障,加密传输保障数据安全,规范校准修正检测偏差,建立机制识别异常数据。只有形成闭环管理,才能让监测数据真实反映地下管网水质状况,为管网维护(如管道冲洗、更换老化管道)、水质安全管控提供可靠支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