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因固定安装在岸边或水体边缘,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中,其传感器、采样系统易受温湿度、灰尘、水体杂质影响,导致检测精度下降。定期校准是保障其数据准确的关键,需结合立杆式结构的特殊性(如传感器多垂挂或固定在立杆支架上、采样管路固定走向),按“准备-校准-验证”流程操作,以下为具体方法。 一、校准前准备 校准前需做好设备与环境准备,避免因前期隐患影响校准效果,重点关注三方面: 1、设备与配件检查 先确认监测站核心部件状态:立杆上的传感器(如COD、氨氮、浊度传感器)是否牢固固定,无松动或倾斜(传感器偏移可能导致采样位置偏差,影响校准代表性);采样管路是否通畅,无扭曲、堵塞或泄漏(可通过手动启动采样泵,观察水流是否平稳);校准所需配件是否齐全,包括对应指标的标准溶液(如COD标准液、氨氮标准液)、蒸馏水、清洁软布、校准专用连接管路(部分传感器需外接校准容器)。 同时检查供电与数据系统:确保监测站供电稳定(可暂时切换至备用电源,避免校准中突然断电);数据采集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,能实时记录校准数据,便于后续对比分析。 2、环境与安全保障 选择适宜的校准环境:避开暴雨、大风、高温或低温时段(极端天气易导致传感器性能不稳定,影响校准精度);若立杆位于交通繁忙路段或湿滑岸边,需设置警示标识,防止无关人员靠近干扰操作,同时操作人员穿戴防滑鞋、手套,确保安全。 清洁设备表面:用蒸馏水擦拭传感器探头表面(去除附着的泥沙、生物膜),用软布清理采样口杂质,避免污染物影响校准溶液与传感器的接触,导致校准偏差。 二、核心模块校准 立杆式监测站校准需按“采样系统-传感器-数据传输”顺序展开,结合其固定安装特点调整操作方式: 1、采样系统校准:确保采样精准 采样系统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传感器检测,需重点校准两点: 采样量校准:启动采样泵,用标准容器收集单次采样水,对比实际采样量与设定采样量(如设定采样50ml,实际是否达标),若偏差过大,调整采样泵参数(如转速)或更换老化泵膜,确保每次采样量一致(采样量偏差会导致传感器检测浓度波动); 采样深度校准:立杆式监测站的采样深度多固定,需确认采样口是否处于预设水层(如表层0.5米处),若因立杆沉降或水位变化导致深度偏移,调整采样管长度,确保采集到目标水层水样,避免因水层差异引入校准误差。 2、传感器校准:按指标逐一操作 不同水质指标的传感器校准方法略有差异,需结合传感器类型适配操作: 常规指标(COD、氨氮)校准:将传感器从立杆支架上轻轻取下(或通过校准接口外接校准容器),先用蒸馏水冲洗探头,再浸入对应标准溶液(如COD低浓度标准液、高浓度标准液),等待传感器稳定读数后,按设备提示完成校准(部分设备支持一键校准,自动匹配标准值);校准后用蒸馏水再次冲洗探头,放回立杆原位,确保安装牢固; 浊度、叶绿素等光学传感器校准:除用标准溶液校准外,需额外检查光学镜片清洁度(若镜片有划痕或顽固污渍,需用专用清洁剂擦拭),同时校准设备的温度补偿功能(通过改变校准环境温度,观察传感器读数是否稳定,确保温度波动不影响检测精度)。 3、数据传输校准:确保数据无偏差 校准传感器后,需验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:在数据采集器端输入标准值,观察传输至后端平台的数据是否一致,若存在偏差,检查数据传输协议(如是否与平台适配)或通讯模块(如4G/5G模块是否信号稳定),确保校准后的准确数据能完整传输,避免因传输问题导致后期数据解读误差。 三、校准后验证 校准完成后需通过三重验证,确保监测站恢复正常运行: 空白实验验证:用蒸馏水代替水样进行检测,若传感器读数接近零值,说明校准有效;若读数异常,重新排查传感器是否清洁或校准步骤是否遗漏; 实际水样对比:采集立杆附近的实际水样,用校准后的监测站检测,同时将水样带回实验室用标准方法检测,对比两组数据偏差(如偏差在±5%内为合格),若偏差过大,重新校准传感器; 稳定性观察:校准后连续监测24小时,观察数据是否平稳(无频繁跳变),同时检查立杆支架、采样管路是否恢复原位,无松动或泄漏,确保监测站长期稳定运行。 四、总结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的校准需结合其固定安装、户外运行的特点,重点关注采样系统的深度与量、传感器的便捷拆卸与校准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。通过规范的“准备-校准-验证”流程,既能保障数据精准,又能减少因户外环境导致的校准偏差,让监测站持续为水质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。
|